【网络中国节·中秋】中秋国庆假期及10月份健康提示

发布日期:2023-09-28 12:13信息来源:健康沙洋

中秋国庆假期来临,旅游出行和探亲访友明显增多,一定程度上增加新冠病毒感染、流感、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。为平安健康地享受秋高气爽好时节以及亲友欢聚好时光,沙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:科学防护,合理饮食,坚持良好卫生习惯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。

一、做好出行健康防护

1.出行前,提前查询目的地天气情况,选择合适的衣服出行。注意携带必须的常规药物及感冒、腹泻、止痛等应急药物。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健康风险提示,及时了解相关传染病防控知识,合理安排行程。如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建议暂缓出行。

2. 旅途中,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、客运场站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,做好个人防护。外出时做好防蚊虫叮咬措施,穿长袖衣裤, 尽量选择浅色衣裤,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,避免被蚊虫叮;在酒店住宿时,做好防蚊措施,必要时可以使用蚊香、灭蚊气雾剂等。前往鼠疫、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自然流行的地区时不接触疫源动物及产品,有可疑猴痘接触史的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。

3.返程后,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,主动告知医生外出史。

二、注意饮食安全

1.外出聚餐聚会时,到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餐馆就餐;尽量选择通风良好的位置,注意饮食安全;倡导“公勺公筷”、“分餐制”等健康生活方式。野外就餐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品,不食用腐败变质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饮品。不采摘、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。

2.在家聚餐时,处理食材应生熟分开、煮熟煮透,购物、处理食材、饭前便后应保持手卫生。

3.吃喝有节制,营养要均衡。食物种类要多样化,荤素搭配。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奶类和豆制品,少吃零食、油炸食品,不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和水产品。

三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,

积极预防传染病

1.勤洗手。保证个人卫生,防止病从口入,手可能被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手卫生,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和肥皂(或洗手液)规范洗手。

2. 常通风。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洁。

3.科学佩戴口罩。乘坐飞机、火车、地铁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,进入超市、影剧院、客运场站、公路服务区等环境密闭、人员密集场所建议佩戴口罩。

4. 注意咳嗽礼仪。不要随地吐痰,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,若用手遮挡口鼻、注意立即洗手。

5.积极接种疫苗。流行病发生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,如流感、肺炎、麻疹、流脑等疫苗。预防新冠病毒感染
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(COVID-19),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,属于乙类传染病,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。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鼻塞流涕、肌肉酸痛、嗅觉味觉减退、腹泻、结膜炎等,人群普遍易感。

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要做到:1、做好个人防护。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通风、少聚集,不但可以预防新冠感染,也可以预防其他各种呼吸道传染病。2、保持健康生活。生活作息规律,饮食营养合理,适量运动、睡眠充足、注意保暖。3、做好健康监测。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一旦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,及时对症治疗并做好家庭防护。4、积极接种疫苗。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人员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,加强免疫。

预防猴痘

猴痘是感染猴痘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。我国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,猴痘可以由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给人,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猴痘病毒感染者症状轻重不一,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。典型症状为:早期会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,多数患者出现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;中期在发病后1-3天,面部首先出现皮疹,并逐渐向四肢蔓延,手心、脚掌、口腔、消化道、生殖器等部位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同时存在,如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脓疱和结痂,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,直径约0.5-1厘米,质地较硬,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;后期在大约2-4周后,疱疹结痂脱落,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,甚至瘢痕,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,部分患者出现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、支气管肺炎、脑炎、角膜感染、脓毒症等。

预防猴痘要做到:1、主动学习猴痘的基本知识,关注疫情信息。2、避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,如网约、多性伴。3、避免跟任何患有或疑似患有猴痘的人密切接触,尤其是性接触。4、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猴痘,应及时就医。5、如果确诊感染了猴痘,要配合相关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隔离的建议。

预防流感

流行性感冒,简称流感,是由甲、乙、丙三型流感病毒(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、牛等,尚未发现感染人)分别引起的一种季节性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,属于丙类传染病。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经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痰液在空气中传播。在特定场所,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,也可能以气溶胶的形式传播。流感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、咽痛,咳嗽、咳痰、浑身酸痛等。

预防流感要做到:1、接种流感疫苗。流感疫苗属于非免规疫苗,自愿自费接种,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,在每年流感季来临之前要及早进行流感疫苗接种,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。2、注意个人卫生。不随地吐痰,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,或用肘部遮掩口鼻。3、经常室内通风。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次以上,每次至少15-20分钟。家用空调在每年使用前要清洗空气过滤网,确保换气清洁。4、合理安排作息。生活要有规律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,从而增加患病机会。5、做好个人防护。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少去商场、影剧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,人员密集时注意佩戴口罩。

预防登革热
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好发于夏秋季(5~11月);登革热患者、隐性感染者、带病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;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。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(24-36小时内达到39℃-40℃)、“三痛”(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)、“三红”(面、颈、胸部潮红)及皮疹、出血等,严重危害人的健康。若出现相关症状,同时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,可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,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。

预防登革热要做到:1、慎出行。减少前往登革热高发地区,如东南亚国家和地区、云南西双版纳地区,若确需前往,应注意穿好长袖长裤,减少被蚊子叮咬的可能。2、清积水。搞好环境卫生,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可积水容器,如水生植物、脸盆、废置轮胎、可积水的垃圾等,必要时可投放杀虫剂。3、灭蚊虫。选用电热蚊香液、电热灭蚊片、电蚊拍、防蚊灯等灭蚊,必要时可使用杀虫剂灭蚊。4、防叮咬。使用纱门、纱窗、蚊帐;外出穿长衣和长裤;使用驱避剂、远离蚊虫多的地方等。5、做监测。如果在流行地区逗留期间出现若出现持续发热、乏力、肌肉、关节酸痛等可疑症状,需要及时就诊。从外地返回后,如果14天内出现发热,应就医并说明旅居史;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,请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部门调查治疗。

预防病毒性腹泻

病毒性腹泻主要由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,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,其次为恶心、腹痛、头痛、发热、畏寒和肌肉酸痛等。儿童以呕吐为主,成人则腹泻居多,一般为急性起病。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腹泻流行的高发季节。

预防病毒性腹泻要做到:1、注意个人卫生。勤洗手,尤其是吃饭前、做饭前、上厕所后,一定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。2、注意饮水卫生。不饮用生水或开瓶过久的瓶装水。3、注意饮食卫生。日常蔬菜水果要洗净,烹饪食物要煮熟。4、注意规律作息。保证充足的睡眠,休息好,提高身体抵抗力。5、及时接种疫苗。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,尽早接种能在感染之前给宝宝提供相应的保护。

警惕野生蘑菇中毒

由于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,不同地区或生长阶段不同的同一种毒蘑菇,其形态也不一样。在野外,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,外观相似,极易误采食。即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生物学家,往往也需要借助实验室专业仪器才能进行精准鉴别。而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,靠形态、气味、颜色等外貌特征来辨识,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。目前没有简单易行、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,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!可选购人工栽培蘑菇食用,若要食用野生蘑菇可到正规的市场购买熟悉的蘑菇来食用,或到规范的餐厅食用。不采摘、不食用、不买卖野生蘑菇!   




打印 关闭